三国演义章节赏析9篇

篇一: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三国演义每回佳句赏析

  1.三国演义每回的好词好句

  温酒斩华雄情节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

  即时报

  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2.三国演义每回好句赏析

  好词摘抄: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好句赏析:1、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2、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至四更时分,只听得西北喊声震地而来。

  3、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

  4、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

  孔明曰:“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

  刘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孔明允诺,便同刘封引五百军先往江夏求救去了。

  5、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

  节偏生杰士疑。

  6、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

  曹操因军中粮尽,引兵回鄄城暂住。吕布亦引兵出屯山阳就食。

  因此二处权且罢兵。7、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8、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邰。

  邰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邰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

  正夺路间,只见云长、关平、周仓引三百军到。两下相攻,杀退张邰。

  各出隘口,占住山险下寨。玄德使云长寻觅张飞。

  原来张飞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奋力杀退夏侯渊,迤逦赶去,却被乐进引军围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与飞同回见玄德。

  9、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

  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

  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10、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

  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

  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

  颐大口,碧眼紫髯。

  11、正言间,百姓发喊,又撞出一枝军来。赵云拔枪上马看时,面前马上绑着一人,乃糜竺也。

  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献功。

  赵云大喝一声,挺枪纵马,直取淳于导。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向前救了糜竺,夺得马二匹。

  12、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13、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随朝太医前去医治。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

  平到董承府用药调治,旦夕不离;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14、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

  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

  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

  却说卓将赵岑,见卓已弃洛阳而去,便献了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

  玄德、关、张杀入虎牢关,诸侯各引军入。15、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

  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

  16、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百姓皆垂泪而去。

  17、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18、却说曹豹见张飞只十数人护从,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赶来。

  飞见豹,大怒,拍马来迎。战了三合,曹豹败走,飞赶到河边,一枪正刺中曹豹后心,连人带马,死于河中。

  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

  3.三国演义每回中的经典句子

  1、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3、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风仪亭》)4、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6、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8、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9、不失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10、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11、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12、得

  人者昌,失人者亡。(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13、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14、成败有时,不可丧志。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15、兄弟者,左右手也。(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16、主贵臣荣,主忧臣辱。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江东》)17、顺天者逸,逆天者劳。(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18、数之所在,理不得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强之。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19、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人而闭之门也。(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2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22、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饮之,和药以腹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3、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4、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流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5、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2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形,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27、背主之窃,不可定期。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28、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29、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30、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31、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孔明吊孝

  耒阳县凤雏理事》)32、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3、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4、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救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37、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闭其丑。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笳萌县

  刘备自领益州牧》)38、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笳萌县

  刘备自领益州牧》)39、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

  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汗水赵云寡胜众》)40、水来土掩,将至兵迎。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41、军半渡可击。(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42、初生之犊不惧虎。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43、紧行无好步。(第七。

  4.三国演义各章好词好句

  1.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导演让你说的吧?)

  2.督邮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第一位不迷信刘备那一套的人)

  3.董卓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应该说“汝视我儿之戟不利否?”)

  4.曹操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男生就应该这样安慰女生!)

  5.吕伯奢家人曰:“缚而杀之,何如?”(杀个猪不问能死啊?!)

  6.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天下第一负心汉!)

  7.华雄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

  (这不就是骂潘凤是鸡吗?!)

  8.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地球人都知道!)

  9.曹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感动!眼泪哗哗的……)

  10.孙坚曰:“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没事别咒自己,很灵验的!)11.韩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择贤者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潘凤不死也前途渺茫!)12.糜竺曰:“府君久镇徐州,人民感恩。

  某虽不才,愿施小策,教曹操死无葬身之地!”(听口气比谁都牛!)

  13.刘备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刘备兴奋时也说“耶”!)

  14.何曼曰:“我乃截天夜叉何曼也!谁敢与我厮斗?”(好汉走错了,水浒剧组在那边!)15.张飞曰:“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唬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吕布!”(莫非张兄会传说中的“隔山打牛”!!)

  16.吕布曰:“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把“惟”去掉!你还好色呢~)

  17.曹操曰:“此城中有JN否?”(来吧大爷!)18.夏侯敦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眼珠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不如啖之。)

  19.曹操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那天下雨,不下英雄!)20.关羽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卖归卖,你没钱别哄抢!)21.秦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不愧为五关最后一位Boos,牛!)

  22.曹操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

  矣!”(心肠本质柔之物,公谓之崩裂,莫非铁石心肠乎?)23.夏侯敦曰:“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

  (不可沽名学潘凤!)24.曹操曰:“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来灵感了这不~)

  25.刘贤曰:“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又是一个潘凤!)26.吴国太曰:“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伟大的母爱!)27.众军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一个人气不死你就组团气!)

  28.周瑜曰:“既生瑜,何生亮!”(抓超生呐?!)

  29.刘备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二得一还好说,都得就死定了,不可太贪啊!)30.曹操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骂鬼小心遭报应!)31.甘宁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原来甘宁也迷潘凤!)32.孙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这不怂恿他二人决斗嘛!)33.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孙子,跟我玩你还嫩了点!)

  34.刘备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真长成那样恶不恶心?)35.杨修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甭说,你也入梦吧!)36.关羽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关羽都知道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37.庞德曰:“吾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战。”

  (死也要说服个陪葬的!)38.华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做为医生,岂可迷信?)39.关羽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省省吧,孙

  权才不屑与你死战呢!)40.吕蒙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小样,穿上吕蒙皮我照样认识你!)41.孟获曰:“蜀人监我在帐中,被我杀死十余人,乘夜黑而走;正行间,逢着一哨马军,亦被我杀之,夺了此马:因此得脱。”

  (真牛B,都不带用嘴吹的!)

  42.王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够了,文官版潘凤!)43.马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你被斩后也没见你复活呀!)44.诸葛亮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你的时代过去了!)45.司马懿曰:“我有。

  5.三国演义中每回的好句好段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讲关羽崭露头角的事情:温酒斩华雄

  其文如下:

  (背景:各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卓大惊,急聚众将商议。

  ……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

  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

  也,姓华,名雄。

  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

  关迎敌。

  (点评:这里作者安排男二号提前出场,并对其相貌,语言加以描述,意在强调敌人之强,没有强大的敌人,就不足以显出斩敌人之人之强)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

  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

  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

  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点评:进一步写敌人之强,同时对刚才联盟讨伐董卓之胜,泼了一盆冷水)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

  雄从之,……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孙坚大败)乃从

  小路得脱。

  祖茂被华雄追急,将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点评:大败一路诸侯,斩杀一员大将,又进一步描写敌人之强。

  而此时的联盟军,锐气更弱,甚至有军心动摇之虞)

  ……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

  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

  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

  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点评:此时,军情已经到了千钧一发之际,甚至整个联盟都有土崩瓦解之虞)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

  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

  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

  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

  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点评:此段之袁绍的描写就可以看出此人任人的原则,是唯名望而任之)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惧华雄!”(点评:尽管事件已经达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但是作者心平气和不做任何的说辞,而是进一步的把事件推向跟高潮)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点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作者安排男一号关羽出场,但是作者却又进一步借袁术之口,贬关羽,所谓先抑后扬。)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点评:曹与二袁的话语,显出曹的用人与二袁不同,是唯能人而用之,同时也为以后的曹操崛起,二袁失败埋下了伏笔)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点评:作者可谓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在这高潮之上,又让关羽立下了军令状。)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点评:看重人才)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点评:轻描淡写的一句,烘托出关羽的无限气概)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点评:侧面描写,同样是吊读者胃口,但侧面描写出关羽的武艺气概)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点评:作者真的好耐性,临收场时都不忘渲染一下关羽,但是话语简短,但份量极重)

  关羽被擒,怒视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赤壁惨败后,曹操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严颜: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司马德操: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我有头否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魏延:谁敢杀我?

  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夏侯敦被曹

  性射中左眼,拔出箭,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把眼珠吞了下去.出身寒微,不为耻辱,能曲能伸,方为丈夫.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既生瑜,何生亮!

  我乃燕人。

  6.三国演义每回中的经典句子

  1、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3、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风仪亭》)4、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6、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8、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第二十一会《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9、不失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10、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11、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12、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13、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14、成败有时,不可丧志。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15、兄弟者,左右手也。(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16、主贵臣荣,主忧臣辱。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江东》)17、顺天者逸,逆天者劳。(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18、数之所在,理不得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强之。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19、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人而闭之门也。(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2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22、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饮之,和药以腹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3、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4、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流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25、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2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形,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27、背主之窃,不可定期。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28、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29、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30、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31、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孔明吊孝

  耒阳县凤雏理事》)32、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3、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4、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救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37、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闭其丑。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笳萌县

  刘备自领益州牧》)38、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笳萌县

  刘备自领益州牧》)39、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

  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汗水赵云寡胜众》)40、水来土掩,将至兵迎。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41、军半渡可击。(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42、初生之犊不惧虎。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43、紧行无好。

  7.三国演义中每一回的好词好句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

  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

  8.<三国演义>前20回每回主要内容和好词好句摘录

  这里有,很多,贴不下了,你自己看吧。

  /gm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54好词太多了,你看下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赞叹刘备诗: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

  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

  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

  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

  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

  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

  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赞叹曹操诗: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

  9.求三国演义的每章主要内容和好词好句

  三国成语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

  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

  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吴下阿蒙【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敝帚千金【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见自见之患也。」廊庙之器【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土崩鱼烂【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如入无人之境【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周郎顾曲【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

篇二: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摘要

  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

  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其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译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认证,最后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二、《三国演义》第一回的翻译赏析

  1.关于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

  读完译文之后,首先令读者首先感觉到的是,译文和原文的段落层次明显的不同。译文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分段是和原文的吻合之外,剩下的段落都已被译者根据事态发展的情节、时间、逻辑及因果关系而重新安排调整了。下面以原文其中一段为例: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Suchweresomeofvariousomens.EmperorLing,greatlymovedbythesesignsofthedispleasureofHeaven,issuedanedictaskinghisministersforanexplanationofthecalamitiesandmarvels.

  CourtCounselorCaiYongrepliedbluntly:"Fallingrainbowsandchangesoffowls"sexesarebroughtaboutbytheinterferenceofempressesandeunuchsinstateaffairs."

  TheEmperorreadthismemorialwithdeepsighs,andChiefEunuchCaoJie,fromhisplacebehindthethrone,anxiouslynotedthesesignsofgrief.Anopportunityoffering,CaoJieinformedhisfellows,andachargewastrumpedupagainstCaiYong,whowasdrivenfromthecourtandforcedtoretiretohiscountryhouse.

  Withthisvictorytheeunuchsgrewbolder.Tenofthem,rivalsinwickednessandassociatesinevildeeds,formedapowerfulpartyknownastheTenRegularAttendants---ZhangRang,ZhaoZhong,ChengKuang,DuanGui,FengXu,GuoSheng,HouLan,JianShuo,CaoJie,andXiaYun.

  Oneofthem,ZhangRang,wonsuchinfluencethathebecametheEmperor"smosthonoredandtrustedadviser.TheEmperorevencalledhim"FosterFather".Sothecorruptstateadministrationwentquicklyfrombadtoworse,tillthecountrywasripeforrebellionandbuzzedwithbrigandage.

  从上面例子段落结构比较看,原文只有一段,而译文将之翻译为五段。

  然而以我看来,这五段事实上是译者通过思考后刻意精心调整的。例子中,译文第一段的第一句来自原文的上一段句末的一句话:“种种不详,非止一端。”之所以把这句话作为译文的第一段开头,是因为它起到了承接下文的关系。因为种种不详的预兆,灵帝才问群臣出现灾难的缘由。译文第二段是将原文中议郎蔡邕的缘由推断作为单独一个段落来处理。译文第三段的核心是蔡邕被贬回老家。译文第四段是讲“十常侍”的成立。译文第五段讲灵帝宠信宦官张让,朝政萎靡,国不安宁。总体来说,译文讲原文的一段分成五部分来写,使故事发展的过程更加清晰明了,逻辑关系缜密,环环相扣,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方法。

  2.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

  译文中对原文的增译,出现的频率是多之又多。首先读者可以看到,译文的一开篇就三国时期之前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说明,三国前历朝代的存在时间,在位皇帝及建立和消亡的过程。除此之外,原文中未出现的内容,译文中出现的增译现象屡见不鲜,例:

  “Withthisvictorytheeunuchsgrewbolder”;

  “WiththegrowthofthenumberofhissupportersgrewalsotheambitionofZhangJue.TheWiseandWorthyMasterdreamedofempire.”;

  “Supportwasnotlacking.”;

  “However,thatbranchofthefamilyhadremainedonintheplace,graduallybecomingpoorerandpoorerastheyearsrolledon.”

  以上摘选于译文的增译的例子均是原文中所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述的内容,而

  是译者根据逻辑关系,事态发展的情节需要而增加的句子,但我们非但不能说译者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更要赞扬译者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对原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译者发挥了创造性的变通手法,使信息量最大限度的保留。

  省译的例子在译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特别是对原文中的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对人物身高尺寸的翻译,译者都采用了省译的方法。例:

  原文为“姓刘名备,字玄德。”译文为“HisnamewasLiuBei.”;

  原文:某姓张名飞,字翼德。译文:ZhangFeiismyname.

  原文: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译文:IamGuanYu.

  原文:姓曹名操字孟德。译文:HewasCaoCao.原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高尺寸,译者也采用了省译方法。例如:

  原文描述刘备的身高:生得身长七尺五寸;译文为:Hewastallofstature.原文描述张飞的身高:身长八尺;译文为:Amanabouthisownheight.原文描述关羽的身高:身长九尺,髯长二尺;译文为:themanhadahugeframe.原文描述曹操的身高:身长七尺。译文为:amanofmediumstature另外,原文中出现的“后人有诗赞赏”,“后人有诗赞二人曰”,译者采取不译的方式,直接将诗作呈现于众。

  译者灵活运用增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值得翻译学者学习和借鉴。在以上例子中,他既没有拘泥于原文字面,又努力将原文忠实自然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这不得不归功于他深厚的汉语言文化沉淀,以及娴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

  3.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

  原文: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译文:Twoheroesnewtowar"salarms,Rideboldlyforthtotrytheirarms.Theirdoughtydeedsthreekingdomstell,Andpoetssinghowthesebefell.从诗歌史来看,中国诗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五言诗到七言诗,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发展过程。其间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诗人的开拓精神,以及他们对诗歌之形美的不懈追求。因此,在对外译介中国古诗时,如果忽略了形美,那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那么,在正确理解原诗之后,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美。译诗应该忠于原诗的形式,尽量传达出原诗的形美。诗歌译者不仅应该做到以诗译诗,而且应该努力做到以词译词,努力在译诗中再现原诗外在的形式美。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经比较后读者不难看出,译文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外在形式美和对称美。除此之外,原诗具有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因此,在注意传达诗作形美的同时,译者还要能够巧妙地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中的韵脚为“朝、刀、标”,均为较长之元音,音调持久而浑厚,增进了原诗的威武气势。译诗中,每句的音节数与原诗大体相同,押韵方式为:aabb.所以译诗在形式和音节方面都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在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之后,译文应力争做到的另外一点,就是要传达原诗的精神或神韵,即原文的意美。实际上,译诗传达原诗意美所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一篇真正的译诗之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译诗中,首先译者将原诗的前三句以灵活的意译方法将之并为

  译诗的前两行(实则为一句话),且用“Rideboldlyforthtotrytheirarms”来生动的展现两英雄一人拿矛一人舞刀的形象画面。在翻译原诗最后一句时,译者却创新的增加了一些内容:“Andpoetssinghowthesebefell”,虽未完全按照原诗的信息程序和内容和翻译,而是进行了适当的意译和灵活创新,但整体来看,译诗确实是一首优秀的绝妙佳译。

  原文: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译文:Asitwasinoldentimesoitistoday,Thesimpleweightmaymeritwell,Officialdomholdssway;ZhangFei,thebluntandhasty,Wherecanyoufindhispeer?ButslayingtheungratefulwouldMeanmanydeathsayear.这首诗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原诗和译诗已有很大的差别。原诗四句,而译诗却有七行,音节数也不相近似,韵律上与原诗相比也似乎欠佳。对原诗内容的传达上来看,译诗将原诗的信息基本上全部展示出来了,但“谁识英雄是白身”好像翻译的不是太完美,译文中最后一句,“Meanmanydeathsayear”也是译者自己附加的信息内容。

  4.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四字格的成语典故及俗语歇后语极多,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明显的对称美、音韵美及厚重感。其中在第一回中出现的四字格成语也数不胜数,尤其是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的例子:

  例一、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AsayoungmanCaoCaohadbeenfondofhuntinganddelightedinsongsanddancing.Hewasresourcefulandfullofguile.原文是一串三字句,节奏强烈,音律铿锵,作为意合语言的汉语优势显露无遗,寥寥十五字即生动勾勒了曹操的音容笑貌,使其“治世的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译文在传达上抓住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将曹操的性格特征直白的展示了出来。

  例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Hisearswerelong,thelobestouchinghisshoulders,andhishandshungdownbelowhisknees.Hiseyeswereverybigandprominentsothathecouldseebackwardpasthisears.Hiscomplexionwasasclearasjade,andhehadrichredlips.对照原文和译文之比较,原文四字格式,简短精炼,生动形象的全面概括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而译文却用了四个“his”和一个“he”作为开头的几个简单的小句完成了对原文的翻译,极大缺失了原文中四字格的形式美,削弱了原文的意蕴之美。

  例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Amanabouthisownheight,withabulletheadlikealeopard"s,largeeyes,aswallowpointedchin,andwhiskerslikeatiger"s.He

  spokeinaloudbassvoiceandlookedasirresistibleasadashinghorse.相比之下,这个译文形不美,但内容表达上还是比较精炼连贯的,“irresisitible”一词,将张飞勇猛不屈,嫉恶如仇的性格鲜明的显示了出来,让其文章含隐含之意显性化。

  例四、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Themanhadahugeframe,alongbeard,avividfacelikeanapple,anddeepredlips.Hehadeyeslikeaphoenix"sandfinebushyeyebrowslikesilkworms.Hiswholeappearancewasdignifiedandawe-inspiring.

  在这个翻译中,译者将“丹凤眼”翻译为“eyeslikeaphoenix"s”

  实有不妥之处。因为世界上本没有凤凰存在,那么凤凰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世人都不知道,所以西方读者读到此译文时,恐怕也想象不出来丹凤眼的形象吧。

  例五、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MayHeaven,theall-ruling,andEarth,theall-producing,readourhearts.Ifweturnasidefromrighteousnessorforgetkindliness,mayHeavenandHumansmiteus!"

  笔者觉得这句四字格的誓言之词的译文翻译的很贴切到位,深刻展示了三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忠义之心。

  5.关于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翻译表现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和汉语相比,英语更忌重复。文学作品讲

  究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加之有些文化形象译文读者难以理解,所以,没有一部译作完全以源语为取向,也没有一部译作完全以译语为取向。在译文中,同一个汉语说法多次重复出现时,译者将其译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翻译为:Hehadalwayscherishedayearningforhighenterpriseandhadcultivatedthefriendshipofhumansofmark.

  和Iliketobecomeacquaintedwithworthypeople.另外文中“唇若涂脂”

  分别翻译为:deepredlips和richredlips.“协力同心”被译为unityofaimsandsentiments和

  promisemutualhelptooneend.6.译文中的创造性佳译

  在译文中有不少创造性的翻译佳作,值得大家借鉴和欣赏玩味。例如:将“民心”译为

  thepopularfavor;“英雄”译为

  onemanofhighspirit;“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译为:Hehadalwayscherishedayearningforhighenterpriseandhadcultivatedthefriendshipofhumansofmark;“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翻译为

  Hiswholeappearancewasdignifiedandawe-inspiring;“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翻译为Weasknotthesamedayofbirth,butweseektodietogether.三、结语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鉴赏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不仅仅是解读原文本,将其逐字对译给另一语码,而其中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大语言层面下所蕴涵的深层文化意蕴。一名好的译者在翻译时是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再创作过程。这就需要发挥译者创造性的灵活思维能力。英语语言的简明直白及汉语的含蓄曲折需要译者在语言层面上作适当的灵活变通,而汉文化及英语文化隶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系统,其文化特色的形成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变形成固定下来的,根深蒂固于整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在两大民族的经典历史文学名著中更是有着深刻丰富的体现。面对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民族古典文学,将中华文化精髓忠实地译介给西方读者是译者的创作动机和首要任务,同时译本能为另一文化读者领悟欣赏是好的译本成功所在。译者在译本中所做的变通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维系两大文化交流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什么地方要增译,什么地方要减译甚至不译。又有什么地方需要灵活的运用归化、异化手法加以处理,以达到最好的译介效果,是译者脑海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地方。译者的创造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三: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三国演义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好段赏析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那么,里面有哪些好段呢?下面大家就随店铺一起去赏析一下吧!

  精段一:

  云纵马过桥,行二十余里,见玄德与众人憩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赏析】

  应该说赵云不畏生死,往来曹操百万大军之中,救出刘备的儿子是大功一件,但对于刘备来说当时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更没有可以抚慰和奖赏像赵云这样的忠臣了,掷子于地既可以笼络人心又打破了当时的尴尬局面,正可谓是一箭双雕。

  精段二: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箭头有毒,毒已入骨。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关羽却说不用。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毅力。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三国演义好段赏析】

篇四: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的赏析

  说到名著,我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这本名著,里面可是吃充满着巨大的学问。古往今来,我们都在学习着,这本书也被很多人赞叹。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著《三国演义》的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的赏析【一】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导读下,我在《三国演义》波涛汹涌的浪潮中浮沉着,激荡着。随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激扬文字,我时而站在长坂桥上,钦佩地望着张飞在百万曹军前大喝:“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吾决战!”这一声大喝如巨雷,吓得百万曹兵不寒而栗!张飞见状,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这是为何?”顿时,夏侯杰滚下马来,因肝胆破裂而死,曹军更如落花流水之般散去。张飞真乃勇者也!我只觉激情满怀,豪情万丈。

  时而我又立在赤壁江边,充满敬意地望着我的偶像——诸葛孔明。他羽扇纶巾,面如冠玉,气定神闲地正和忠厚的鲁肃聊着造箭的事。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文中的情节:周瑜忌妒孔明的才华,便想用计陷害孔明。他让孔明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没想到孔明却说:“只消三天。”周瑜惊讶之余让军匠故意拖延时间,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还当面和孔明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要受重罚。还记得阅读到这一情节时,我心里暗暗为我的偶像捏着一把汗。

  只见此时的孔明笑着让鲁肃给他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五:三国演义章节赏析篇六: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4篇)

  三国演义赏析11关羽

  原文:

  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

  关羽之其勇武过人

  欲何其比试

  也说明了这一点

  关羽雄霸天下

  武艺绝伦

  原文:

  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

  义薄云天

  原文: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

  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

  赤壁战后

  曹操败北

  关羽奉命阻击曹操

  然操求饶

  关羽深知春秋大义

  遂报当日3约恩惠

  放走曹操

  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

  原文: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之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公跌足叹曰:“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大意失荆州

  怒气冲塞的情景

  大意失荆州体现了关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所谓骄兵必败

  关羽自恃无敌天下

  藐视江东

  遂中东吴陆逊诡计

  后兵败走麦城

  遭俘而亡

  2曹操

  原文:

  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

  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我等终身皆赖丞相福荫。”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操酒酣,遥指南岸曰:“周瑜、鲁肃,不识天时!今幸有投降之人,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诸公,与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碍!”又指夏口曰:“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评论:

  此段描写曹操下江南时宴长江之短歌行,体现了曹操扫平四海

  称霸天下的英雄之志

  所谓上有皓月当空

  下有江波荡漾

  表现了其心系天下

  虎视群雄的英雄气魄

  自平北方后

  一首观沧海

  流传千古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一般人又怎会有其歌以咏志的胸怀

  堪称经典

  3诸葛亮:

  原文: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评论:此段描写诸葛亮未出茅庐

  已知三分天下

  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聪明绝顶

  熟知天下大势

  也体现了其超人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

  4周瑜:

  原文:

  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可以抱君侯知遇之厚恩,下可荣妻荫子,日抚摇琴以听音,夜有骄妻拌读,吾平生之原足以!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评论:此两段话描写了周瑜的儒者之风

  和忠义的气概

  大丈夫生天地之间

  当为国效死力

  马革裹尸而还

  体现了公谨不仅才智过人

  更有国者之风

  且心如铁石

  非名利可动其心

  原文

  程普:与公谨相交,如饮美酒,不觉让人陶醉

  评论:此乃吴军大将程普之语

  程普3世老臣而位居周瑜之下

  心有不服

  点将之时推病不出

  周瑜乃亲来探病

  言语之间多存相敬之气

  所以乃说此言

  体现了周瑜礼贤下士的国者之风和广阔的胸怀

  三国演义赏析2在《三国志》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尤其是将他的奸诈夸大,他就是——曹操。

  在第一回“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写出曹操的机智勇敢,紧接着他又通过讨贼立功,谋取了功名也因此树立了威信。董卓此时派军队四处打劫、鱼肉百姓、谋财害命可谓是令人发指,曹操没有像王允等人一样怨天尤人,他毅然决然地沥酒设誓,取宝刀至相府予以行刺,此计不成他又联络了诸侯来讨伐董卓,见关羽毛遂自荐,便启用他才有了“温酒斩华雄”这个典故。曹操善用贤才也是他的一大特色,即使再诡计多端,但用人唯才是举。

  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多数是以多疑、毒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形象出现,更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在操幼时,为了不让他的叔父对他发怒就“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而后来误杀吕伯奢一家,不知悔改地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些举动都充分的显示了他的狠毒和阴险。

  正是因为曹操复杂的性格,也使得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让读者对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更加好奇。

  三国演义赏析3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

  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

  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三国演义赏析4提到董卓,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的斑斑劣迹——他宠爱貂蝉而因小失大,他多疑专行而滥杀无辜……他残暴,狠毒,鼠目寸光,是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

  公元189年,在兵荒马乱,狼烟四起的洛阳城中,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少帝退位,陈留王登基,是为汉献帝。而这一切都在董卓的掌控之中。他有着蓬勃的野心,但是没有作为政治家所必备的对局势的敏感;他防住了皇权,但没有看见台下群臣此时对他刻骨的恨意……自此,东汉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被董卓顶着浪,逆着潮,无所顾忌地开着;他没有看见乘客们紧握着的拳头,依然坐在船头谈笑风生,怡然自若……从逼迫少帝退位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推进了坟墓。

  公元190年,董卓面对着洛阳日益难以控制的局势,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迁都。数百万人民被当牲口一样赶着,走进早已成为废墟的长安城;洛阳宫殿、房屋全部烧毁,死者数不胜数……自此,董卓便彻底与底层人民和各路诸侯分庭抗礼。他坐在华丽的高台上,做着美梦,喝着美酒,幻想着这样的生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而却没看到,这高台已经摇摇欲坠。他执政数年,没有抵御入侵,没有造福人民,没有振兴政权,有的只是无限的玩乐与享受——这样的领导者,何德何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192年,董卓受陷于连环计,被吕布杀死。士兵高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人们纷纷买酒买肉来庆祝。船长死了,高台塌了,人民高呼万岁,却看不见前路依然是望不到边际的黑暗。昔日威风凛凛的董太尉,今日却酿得如此的悲惨结局。

  在这三国乱世,每个人都胸怀自己的目标。刘备的目标是复兴汉室,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董卓的目标就简单多了——坐拥金钱和权力,仅此而

  已。他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但却因与整个社会背道而驰,失掉了所有人的支持,从而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名誉,对这句话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国演义赏析5读《三国演义》前十回我对吕布这个任务最感兴趣。首先是吕布出场——三叉束发紫金冠与戟、容貌、衣着等,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帅啊。

  又有李肃送赤兔、王允送美人等,都与吕布有关,当然张飞的一声“三姓家奴”将吕布这个人物本性说的淋漓尽致。仅些珠宝、宝马、美人等身外之物就让他倒戈弑父,可以说是反复无常、唯利是图之人。但身处那样乱世,谁人能完全不为自己利益考虑,所以也不要太绝对。

  另外“三英战吕布”这一情节也算是用了笔墨,谁人能在刘关张三人夹击下全身而退?吕布的武艺也实是高超。

  另吕布杀丁原原是为了个人利益,历史上没有人没做过吧。吕布杀董卓,三国中对董卓也有描写,董卓随意杀人、暴躁、甚至掘先帝坟墓、烧宫阙……也并非是个正面人物,所以吕布除了他也算是大快人心。

  所以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是客观的、多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三国演义赏析6曹操一出场,作者便先介绍他的身世。其父曹蒿本姓夏侯氏,因为做了东汉常侍曹腾养子,所以改姓曹。曹操幼时就好权谋,能够随机应变,游荡无度,曾经用假装中风离间父亲和叔叔的关系。他曾问过善识人的许劭:“我何许人?”许劭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之大喜,可见,曹操一出场便以奸雄的形象出现。

  当他还在兖州时,他就急忙招贤纳士。典韦、许褚、张辽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投降,曹操都十分信任。这些人后来多成为多谋善算的谋士或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不可胜数。

  曹操的奸诈首先表现在他的凶恶残暴上。他刺杀董卓不成,逃出洛阳,在成皋因疑心杀了吕伯奢全家。出庄途中,又杀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使人不寒而栗的话。他为了自己全

  身而退,将凶恶残暴做到极致。

  三国演义赏析71、各人受了计策,皆依令而去,方召孟优入帐,优再拜于帐下曰:“家兄孟获,感丞相活命之恩,无可奉献,辄具金珠宝贝若干,权为赏军之资。续后别有进贡天子礼物。”孔明曰:“汝兄今在何处?”优曰:“为感丞相天恩,径往银坑山中收拾宝物去了,少时便回来也。”孔明曰:“汝带多少人来?”优曰:“不敢多带。只是随行百余人,皆运货物者。”孔明尽教入帐看时,皆是青眼黑面,黄发紫须,耳带金环,鬅头跣足,身长力大之士。孔明就令随席而坐,教诸将劝酒,殷勤相待。

  2、司马师见毋丘俭军退,聚多官商议。尚书傅嘏曰:“今俭兵退者,忧吴人袭寿春也。必回项城分兵拒守。将军可令一军取乐嘉城,一军取项城,一军取寿春,则淮南之卒必退矣。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若领兵径取乐嘉,更以重兵应之,破贼不难也。”师从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邓艾起兖州之兵破乐嘉城。师随后引兵到彼会合。

  3、高定即引部将鄂焕并本部兵,杀奔朱褒营来。比及离寨约有十里,山后一彪军到,乃朱褒也。褒见高定军来,慌忙与高定答话。定大骂曰:“汝如何写书与诸葛丞相处,使反间之计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鄂焕于马后转过,一戟刺朱褒于马下。定厉声而言曰:“如不顺者皆戮之!”于是众军一齐拜降。定引两部军来见孔明,献朱褒首级于帐下。孔明大笑曰:“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三路军马已平。

  4、孔明正在营中忧闷,忽报:“东边救兵到了,旗上书:‘魏先锋大将王双’。”孔明问曰:“谁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锋大将,未可轻出。”又问:“谁敢迎之?”裨将谢雄应声而出。孔明与三千军去了。孔明又问曰:“谁敢再去?”裨将龚起应声要去。孔明亦与三千兵去了。孔明恐城内郝昭引兵冲出,乃把人马退二十里下寨。

  5、孔明在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积粮草,预备战筏,以为后图。细作探知,报入洛阳,魏主曹睿闻知,即召司马懿商议收

  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军深入其地,彼守其险要,急切难下。”睿曰:“蜀兵再来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臣举一人往陈仓道口,筑城守御,万无一失:此人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睿大喜,问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现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睿从之,加郝昭为镇西将军,命守把陈仓道口,遣使持诏去讫。

  6、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昭曰:“汝等降否?”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并无一人言降。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7、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成倅退走,诞驱兴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8、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部将田续曰:“我军涉险而来,甚是劳顿,且当休养数日,然后进兵。”艾大怒曰:“兵贵神速,汝敢乱我军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斩之。众将苦告方免。艾自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

  9、孔明令蛮人哨探孟获消息,回报曰:“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现屯于桃花渡口。孟获又在各番聚集蛮兵,并力拒战。”孔明听说,提兵大进,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见蛮兵,不类人形,甚是丑恶;又问土人,言说即日桃叶正落,水不可饮。孔明退五里下寨,留魏延守寨。

  10、忽一日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者揭了,来奏曹睿。睿观之,其文曰:“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

  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11、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礼而已。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张温领诺。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12、东吴先锋朱异,引兵迎敌。两军对圆,魏军中王基出马,朱异来迎。战不三合,朱异败走:唐咨出马,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王基驱兵掩杀,吴兵大败,退五十里下寨,报入寿春城中。诸葛诞自引本部锐兵,会合文钦并二子文鸯、文虎,雄兵数万,来敌司马昭。正是:方见吴兵锐气堕。又看魏将劲兵来。

  13、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14、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15、孔明在高阜处探之,窥见蛮兵已多懈怠,乃聚诸将曰:“汝等敢出战

  否?”众将欣然要出。孔明先唤赵云、魏延入帐,向耳畔低言,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受了计策先进。却唤王平、马忠入帐,受计去了。又唤马岱分付曰:“吾今弃此三寨,退过河北;吾军一退,汝可便拆浮桥,移于下流,却渡赵云、魏延军马过河来接应。”岱受计而去。又唤张翼曰:“吾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孟获知之,必来追赶,汝却断其后。”张翼受计而退。孔明只教关索护车。众军退去,寨中多设灯火。蛮兵望见,不敢冲突。

  16、孔明犒军已毕,班师回蜀,令魏延引本部兵为前锋。延引兵方至泸水,忽然阴云四合,水面上一阵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军不能进。延退兵回报孔明。孔明遂请孟获问之。正是: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

  17、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曰:“将军既要为先锋,须得一人同去。”言未尽,一人应曰:“某虽不才,愿助老将军先引一军前去破敌。”孔明视之,乃邓芝也。孔明大喜,即拨精兵五千。副将十员,随赵云、邓芝去讫。

  18、恪令安排车仗。方欲出府,有黄犬衔住衣服,嘤嘤作声,如哭之状。恪怒曰:“犬戏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车出府。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恪甚惊怪,心腹将张约进车前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恪听罢,便令回车。行不到十余步,孙峻、滕胤乘马至车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见天子。”胤曰:“朝廷为太傅军回,不曾面叙,故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感贵恙,还当勉强一行。”恪从其言,遂同孙峻、滕胤入宫,张约亦随入。

  19、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韩当、周泰大惊,急奏吴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

  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国书,望猇亭而来。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前十回里面的人物各具特色,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曹操最令我记忆深刻。

  曹操从出场便与旁人不同。在第四回中,司徒王允设宴,吃着吃着便说起了董卓,随与旧臣一同哭起来。而此时曹操却抚掌大笑,并说想去刺杀董卓,由此便可看出曹操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并且曹操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危,所以曹操还有一颗正义之心。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曹操之所以要去刺杀董卓,是想要借此机会立功,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曹操刺杀董卓时,被董卓发现之后,他并没有惊慌失措或不顾一切冲上去,他只是跪下跟董卓说献宝刀,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应变能力很强的人,能面不改色地说出这样的话,说明曹操是十分机智的。

  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可以看出,他还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他那句“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并且在这一片段中运用了大量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曹操的性格表现更为突出。并且,从陈宫对他态度的巨大变化引出的侧面描写,也是更突出了曹操自私自利、多疑狠毒的性格。

  三国演义赏析在《三国演义》前十回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当然是吕布。吕布,字奉先,他本是丁原义子,后拜董卓为父。

  在三英战吕布中,把吕布描写的可是威风凛凛,作者颇费笔墨描写吕布外貌:头带三叉束发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但是把吕布描写的这么完美,也不能掩盖他的人性缺点。“三姓家奴”就是张飞赠他的最好评价了。

  吕布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同时他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李肃拿着金银珠宝去游说,吕布就杀死了他的义父丁原,投奔了董卓。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局势动荡,群雄并举,谁不想号令天下呢?但吕布这样寄人篱下又祸害人家的人,是走不远的。吕布总是依附着某个军事集体,但是后来,抢了刘备的徐州,又酣战曹操,惹的事也太多了。所以,吕布这种人是学不得的。

  三国演义赏析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

  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

  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三国演义语句赏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明竭尽全力辅佐刘备父子,六出祁山,还是伐魏失败,只好长长地、长长地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令人不得不伤感。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似乎刘备称王、孙权割据、曹操夹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败走麦城等,一切皆是天意。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撼山震河之势、力挽狂澜之术,也敌不过天意。

  文人凭空吊牢骚!少年苏东坡信奉“奋厉有当世志”,以“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负,但在官场九死一生之后,就心灰意冷地说:“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三国演义赏析11精段一:

  云纵马过桥,行二十余里,见玄德与众人憩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应该说赵云不畏生死,往来曹操百万大军之中,救出刘备的儿子是大功一件,但对于刘备来说当时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更没有什么可以抚慰和奖赏像赵云这样的忠臣了,掷子于地既可以笼络人心又打破了当时的尴尬局面,正可谓是一箭双雕。

  精段二: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

  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箭头有毒,毒已入骨。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关羽却说不用。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

  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

  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三国演义赏析12看着流离失所的百姓,你心痛!那一刻你便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幸福,选择了素不相识的黎民百姓。

  你进入了董卓的世界,开始你自己的使命。你打扮的妩媚至极,穿着华贵的服饰,戴着耀眼的金簪,婀娜的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妖艳的像一只斑斓的蝴蝶。

  你成了天下共识的董卓宠姬,也成了一粒棋子,你用绝世无双的美貌诱惑吕布,用着甜言蜜语哄着董卓,挑拨了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

  当初那个青春、天真的貂蝉还在吗?

  你嘴角的微笑绽开的瞬间,你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面对当初的选择,你后悔了吗?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你放弃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至于生命已经不重要了。

  不知美貌有何错误,因为错的不是你,而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惜,你成为了政治集团利益争夺中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赏析13我在三国前十回中最喜欢的荀彧。虽然作者只在第十回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出身和姓名,但不代表他日后不会发挥巨大作用。

  我觉得荀彧的才学不亚于诸葛。曹操都曾将荀彧比做张良。用钟繇的话来说:“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曹操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几乎都是荀彧出谋划策。是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劝曹操在官渡苦苦支持,是他断定袁绍终会败于曹

  操。

  而且,他还能够举荐有才之士,像谋士郭嘉、程昱都是因为他的慧眼才能在曹操帐下

  运筹帷幄。

  更重要的一点,也是荀彧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洞察一切。第十回中写道:“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要知道,那时的袁本初可是威震八方,而曹操不过是在山东刚刚组建起的一小股势力。荀彧定是知道袁绍无大志,只有妇人之仁,不过是坟中枯骨罢了。

  三国第十回中,仅仅提到他弃袁投曹,但暗示的太多太多,剩下的,就等着我们去慢慢发掘了。

  三国演义赏析14刘备可以从一名无名小辈成为三国中的要员,是绝不可能没有原因的,他虽为一名布衣,但在看到榜文之后也仰天长叹,他心中有着统一乱世的心愿,这不单是壮志,他身为布衣,也知道天下百姓之苦,他是为了人们而立志的。他有着强大的人心聚合力,没有太久便桃园三结义,他听闻青州被围,马上便去营救。得知董卓被困,刘备也带领人马去相救,被董卓白眼之后,张飞想要一杀了之,是他在极力相劝,张飞怒鞭督邮,是他紧忙制止,尽管善行以后留下的不一定只有善报,还有恶报,但却都可以看出刘备的仁心。

  刘备的战不是为诸侯般的野心作乱,而是真的为了民众们着想,董卓作乱,刘备听闻忙便去相助,三英战吕布,刘备默许了张飞的破口大骂,一同助战,可见其耿直。

  在这乱世之中,大部分人都为了权势相争,血流千里,还有谁真的是为天子民众而战?孙坚便是一味只思得城池与荣富,最终如他所说死于乱箭之下,头破血流死不瞑目。最终站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总有几分本领。曹操善用人才,好使诡计,而刘备,是靠自己的行动征得了一席之地与大家的心!

篇七: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策反吕布说李肃

  ——《三国演义》第三回精彩片段赏析

  【背景】

  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之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结果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打败了董卓的部队。董卓非常想得到吕布这样的人才,正愁无计可施的时候,中郎将李肃自告奋勇愿做说客,于是董卓派李肃到吕布处游说。

  【原文】

  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赏析】

  劝人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难启齿之事,但李肃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顷刻间就说动吕布

  拱手来降。李肃是如何来成功地策反了吕布呢?

  首先,李肃一到吕布处,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贤弟”的称谓与吕布套近乎,这样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游说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接着,李肃以“闻贤弟匡扶社稷”之词,向吕布灌迷魂汤,同时利用吕布容易见利忘义的弱点,以名骥赤兔马来打动他,末了再加一句

  “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让吕布飘飘然不辨东西。之后,李肃在与吕布对饮时,以“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之语,既引出丁原,羞辱吕布。当吕布感到无地自容,不得不说出“恨不逢其主耳”的话来时,李肃便从正面进行劝说,同时向吕布宣讲董卓的好处,终于使吕布动了背弃原主之心。当吕布恨无投奔董卓的门路时,李肃拿出金珠、玉带,并挑明这些东西与前边的赤兔马均为董卓所赠,无疑给吕布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吕布第二次问李肃拿什么作回报?其实这正是李肃游说的目的,但他和第一次一样仍然不从正面回答,而是从侧面启发与暗示吕布,意在要他做一件大事,并且用激将法激吕布,终于让他下定归降董卓的决心。至此,李肃的游说工作大功告成。

  这段文字,其出奇处在于从头至尾,李肃没有直接和明确地向吕布说一个“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肃想说的意思,都由吕布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表现出李肃高超的游说本领,令人拍案叫绝。

篇八: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

  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

  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

  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

  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九: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赏析,欢迎阅读。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

  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推荐访问:三国演义章节赏析 赏析 演义 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