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8篇

篇一: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篇二: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

  英雄这一个名词,承载这责任与当担,而奋斗在一线的你们都是那么的伟大,英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

   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篇二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19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篇三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

   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00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

   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篇四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篇五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

   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篇三: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抗疫情英雄人物事迹感悟

  除了钟南山院士的感人话语,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感人事

  迹。在一天夜里,我照旧关注着变幻莫测的疫情。在 1 篇文章旁的图

  片不禁让我感到古怪

  ,图片上有一只已被汗水浸久的手,也是

  一位男护士的手。当他脱下防护服,摘下防护手套,若无其事地说道:

  “汗水浸久了,我和同事的手基本都是这样。”除了这张图片,后面

  紧接着还有一张:她面色憔悴,年轻的面庞上有着几道很深的印记。

  看过文章后才知道,这位年轻的女护士为了节省时间,连续四五个小

  时不喝水,防护面罩在她脸上留下了苦痛的印记。

  看过这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文章后,我不禁感到震惊,但更多的,

  却是心疼。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一个个用生命佑护生命的“战士”

  冲在前线、逆向而行!所以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自

  己的健康,保证家人的健康,足不出户,为社会做的贡献。

  武汉加油!全国人民加油!全部的辛勤付出不会白费,信任我们必

  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抗疫情英雄人物事迹感悟 3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扩散,形势格外严峻,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防控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很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很多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守护人民

  的健康和安全,他们不计酬劳、无谓生死。同样,为庇护公司职工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有一群群的共产党员和

  先进人物在接续奋斗,他们的事迹平凡而又熠熠生辉。公司综合管理

  第1页共6页

   部的__,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在__同志 2019 年度考核表中,主管领导对其评语的是:“尽心

  尽力服好务,勤勤恳恳老黄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的 他,始终坚持“后勤无小事”的信条,专心做好每一件在别人看来不 起眼的小事、琐事。

  这次疫情防控,正值春节长假,他虽不是值班人员,但他几乎每 天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劳碌,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用实际行动践行 自己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的初心和信念。

  一、认真安排好每一个细节 为有效应对和防控疫情,公司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公司领导 带班值班。他虽不直接参与值班,但是为推进值班工作有序开展全力 做好保障:排值班表、制作值班记录表、布置专门值班室、架设临时 值班床铺、安排值班餐、向上级报送值班状况,事无巨细,认认真真 安排好每一个细节。放假期间,大楼中央空调不供暖,他为值班室添 置了电暖风机;值班室没有床铺,他将自己家的简易床铺贡献出来; 为防止漏接值班电话,他找来无绳电话,并进行反复调试,保证值班 员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都能牢靠接到电话。从防护用品到吃喝拉撒, 值班值守需要的每一样东西,他都预备得格外周到。每日消毒、防护、 测温,他挂念每一位值班人员的状态,在幕后悄悄守护每一位值班人 员的健康和安全。

  二、细致统计每一个数据 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公司建立了“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第2页共6页

   为保障信息报送的准时性、准确性,作为公司平安工作群的信息收集 员,他坚守网络阵地,认真收集、核实各部门、各分(子)公司上报的 每一份数据报表,每日认真核对汇总,准时上报公司领导和省国资委 等上级单位。对于公司_个部门(含电力事业部)、__家分子公司每日 上报的数据,他都认真核实,每一个数字的变动,他都要问明原因, 精确到人。全面细致地摸清了公司有哪些人是从疫区(武汉)过来的、 哪些人与来自武汉人员有关接触、怎么接触的、是否隔离、医学观看 状况等等。为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科学决策供应了牢靠的数据。

  三、全力完成每一件交办任务 为保障假日期间司务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畅通,除了认真收集、 报告信息外,他还认真完成了公司领导或者部门负责人交办的每一次 公文印发任务,排版、打印、下发,他都“包打包唱”。为确保公文 质量,虽不是文秘人员,他也会对排版的文件逐字逐句地阅读,戴着 老花镜、吃力地盯着电脑屏幕,认真地核稿,并创造了个别增、漏字 的状况。

  疫情防控工作事情多,春节期间上班人手少,对待领导交办的购 置防疫物资、统计各下属单位防疫物资状况、收集下属单位疫情防控 报告和节后复工方案等临时任务,每一件他都认真认真完成。

  把简洁的事做好就是不简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当 值班领导和同志们表扬他时,他总是谦逊地说:“这些都是我应当做 的,比起各位领导日夜操劳,比起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党员干 部们,这些都不足为道。”

  第3页共6页

   抗疫情英雄人物事迹感悟 4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 赞同:“疫情结束后,期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 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 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 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 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 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仰慕医 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 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加入艺考学生的增 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 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 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 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 机敏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 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 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 消遣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消遣上面。消遣救不了国,救不 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安慰。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 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

  第4页共6页

   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天 真的表现。到底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抗疫情英雄人物事迹感悟 5 自从武汉发生疫情以来,有一位 73 岁的老人,频繁地登上热搜, 又遍又一遍地刷新了我们的朋友圈。她成了媒体追赶的焦点,每一次 面对镜头,她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振作人心的消息。在这特殊的时期里, 她带给我们的除了兴奋,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她,就是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

  从一个赤脚医生,到著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

  从一个贫寒女,到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她的传奇,足以媲美钟南山院士。

  建议“封城”第一人。

  2020 年伊始,正值中国春运的高峰。一种不知名的病毒,突然 攻击武汉,满城风雨,人们不知所措。

  1 月 18 日,李兰娟院士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的托付,奉命奔 赴武汉,对疫情进行研判。

  到达武汉之后她立即投入了紧急的工作,听取当地医生的汇报, 开放周密的调查研究。

  看着每天都在不断攀升地感染数据,她心急如焚。她想:新型冠 状病毒的快速扩散,将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逼。为了保障人 民的生命安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只有马上采取坚决的措施。

  堵水先断源,当务之急,防控的第一步必需先断传染源。于是,她做

  第5页共6页

   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对武汉必需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她的建议受 到了国家的重视。

  1 月 23 日,武汉接到了“封城”的命令。武汉暂停了全部的交 通,实行前所未有的严格管控。目的只有一个,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疫 情扩散。

  李兰娟院士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她接受了央视媒体的采访。

  面对董倩“咄咄逼人”的问题,李兰娟并没有生气,保持着院士 惯有的谦逊和温柔。她耐心地做了解释,虽然一般话不太标准,但是 她的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

  到现在,“封城”的效果已经完全地突显出来了。很多人都佩服 她提出了“封城”的建议,一个看上去斯文柔弱的老太太,想不到竟 有如此的魄力。

  一个科学家的睿智和严谨制服了我们! 正是因为这一次“大动作”,“李兰娟”的名字很快就走进了公 众的视野,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人们记住了这一位很有魄力的老科学 家。

  第6页共6页

  

篇四: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read, study and learn about everything imporant in your life.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五篇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一) “阿姨,您别下床了,卫生间我去收拾!”“谢谢!谢谢!太 不好意思了……” 在火神山医院的病房里,洗消护士吴昊步履匆匆,像这样与 年老体弱患者的对话,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

  吴昊负责清洗消毒的病区,是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的首个病 区。当时为了尽快让病区达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吴昊和 战友们夜以继日,全力配合施工单位和设备调试人员,收拾各种 建筑垃圾和设备器材的外包装。作为洗消护士,她毫不犹豫当起 了病区保洁员,一个病房接一个病房捡拾垃圾,一袋接一袋往病 房外扛垃圾。

  首次“突击”,吴昊一干就是一天多,手磨破了,眼熬红了, 但她依然坚持战斗。因为她知道,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接收之前, 她必须按标准把整个病区打扫干净、消毒完毕。那一夜,她几乎 通宵达旦,直到首批患者住进病房,她才松了一口气。

   腰酸背痛的她,晚上乘公交车返回宾馆的时候,歪着头靠着 车窗睡着了,公交车驶到宾馆,战友们发现她没下车,返回车上 一看,她还没睡醒。“她可能太累了,让她再睡一会儿吧。”公 交车司机说。

  这些日子,她出现好几次这样睡着的事,但从来没有叫一声 苦、说一句累。一天晚上 11 点多,几天没给家打电话的吴昊, 突然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问她在火神山医院的情况。

  “就跟以前一样,就是照顾患者,一点都不累!”她忍着全 身酸痛这样告诉家人,说完“美丽的谎言”,吴昊的眼泪不由流 了下来。

  抗疫当前,战斗在火神山的吴昊和战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 忘我战斗着。50 多岁的护士长陈红,白天往污染区搬运了 40 床 新被褥;每天去病房为患者输液的护士姐妹们,透过满是雾水的 护目镜,为患者输液;下夜班的姐妹们,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长 期挤压留下深深的压痕……

  每天,吴昊都要进入污染区打扫病房卫生,为每一个房间喷 洒消毒剂、扫地、拖地、收拾垃圾,一个病房至少需要 10 分钟, 整个病区收拾消毒完,需要两三个小时不停歇。往往还没有忙完, 吴昊已是汗流浃背。

   病房的患者看着吴昊每天去打扫房间、收拾卫生间,都很心 疼她。不少患者称赞她是“天使保洁员”。“小吴,等我好了, 希望能留下来做义工帮你分担点儿,你太辛苦了!”一名患者说。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 个月有余。4000 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 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 3 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 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 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 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 域,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 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 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 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 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 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 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 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 毫升液体需要 45 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 50 滴。那天,谢渭芬 在病床前站了 60 秒,数满 50 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 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 74 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 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 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 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 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 980 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 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 数百条

  2 月 4 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 50 名感染患者,其中 24 名 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 980 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见图②,

   刘会宾摄)所在的病区。每个班 4 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 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 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 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 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 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 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 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 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

  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 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 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 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 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 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 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 100 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 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

   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 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 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 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 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见图③,赵法胜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 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 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 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 31 年,临床护理干了 26 年。此次支援湖北,李 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 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 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 13 年,对她的印象 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 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 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 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 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 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 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 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 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 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 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 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 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 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 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 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三)

   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刚完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任务的科室主任孙国兵又忙碌起来。“比起早期抗击疫情时,我 们现在轻松很多。”孙国兵说,现在急诊科室已经恢复正常功能。

  自 1 月 25 日起,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成为新冠肺炎 定点收治医院。“那时候我们只接诊发热病人,大家压力都很大。” 孙国兵说,那时急诊科一天就要接诊四五百名发热病人。随后, 医院紧急改造隔离病床共 950 张,全院 1000 余名医务人员投身 抗疫一线。

  其实,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早已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 中。__年 12 月 26 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接诊 一对发烧、咳嗽的年长夫妻,他们的 CT 结果与已知的病毒性肺 炎截然不同。她立刻让这对夫妇的儿子做同样的检查,该男性虽 无发热、咳嗽症状,但 CT 结果与其父母有相同表现。“一般来 说,一家人来看病很少三人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 张继先觉得此事非同寻常,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医院,医院又 汇报给了疾控中心。

  截至 2 月 14 日,医院改造完成 10 个隔离病区,开放 334 张 病床,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急诊留观疑似患者 316 人。医院 从__年 12 月 27 日至__年 2 月 14 日,共收治 728 名确诊新冠肺 炎和疑似患者,治愈出院 308 人次。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期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发挥 中西医结合优势,在执行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西 医专家联合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制定诊疗方案,辨证施治, 用中药汤剂、注射剂、中成药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院长安长 青介绍“:我们医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达到 96.39%, 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患者 97%以上治愈出院。”

  针对需要氧疗、呼吸治疗等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湖北省中 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使用中药,使用连花清瘟颗粒、清肺排毒汤等 一人一方,对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提高机体免疫力产生很好的效 果。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形势严峻,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仍然 派出多支医疗队,对口支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和武汉市金银潭 医院,派出医务人员承担包括社区隔离点、长途汽车客运站等在 内的核酸检测任务,并于 2 月 12 日接管了江岸区塔子湖方舱医 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1100 余人。2 月 25 日,医院还承 担了鄂州市梁子湖区人民医院新冠肺炎病人救治工作。

  2 月 21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新冠肺炎康复病区, 组成专家团队,运用中药治疗,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 传统导引及功法治疗和现代康复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功能 障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构建“预防—治疗—康 复”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3 月 15 日,按照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安排,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第一批接诊非新冠肺炎患者医院,逐 渐恢复门诊工作,恢复 24 小时急诊急救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7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完成 肺部 CT 排查 10931 人,承担了包括社区、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 核酸检测 6943 例,共收治住院病人 1126 人,治愈出院 719 人。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四)

  3 月 1 日早上 10 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 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 做准备。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 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疫情期 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足不同人对发型的需 求。”

  周朝辉今年 41 岁,周海文今年 33 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 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师。2 月 14 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 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马上报了名。“我想为武汉疫情防 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 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了名。

   周朝辉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 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紧张。但 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门都 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 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朝辉说,如果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 目镜。

  只要抗击疫情前线的人需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 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们会在早上 7 时 50 分左右出门。

  每次给一个人理发大概要 10 到 15 分钟,为女性理发需要更长时 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 60 个人,回到住处 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 下深深的勒痕。

  2 月 29 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到了 9 岁儿子的一封信:

  “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你只用保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 我们在家都会很开心……”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每天接 触的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外 面住。”

  “疫情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疫情 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 义。周海文说:“等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 (五)

  (3 月 29 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 90 后海关关员胡银宽,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他和同事们一起把守着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 第一关,他说站在国门前,就要为人民拦住风险。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华南地区最大的进出境空港口岸,航线 通达国内外 220 个通航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峰期时,这 里每小时仍有超过数百名旅客入境。

  胡银宽是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的一名卫生检疫关员,旅客自廊 桥一下来,立即进入测温通道,胡银宽就开始忙着健康申明卡初 筛和再次核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几天前,在排查过程中,一名境外回国的旅客引起了胡银宽 的注意。

  细心的胡银宽没有放松警惕而是继续追问,得知旅客在国外 居住的社区有阳性病例报告,胡银宽第一时间判定她有染疫可 能。

  过去奋战的 40 多天,胡银宽就是这样如履薄冰,他说,疫 情防控没有小事,只有每个细节做到位了,才能遏制住疫情在口 岸传播。

  

篇五: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心得 1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挺身而出, 永不退缩,这是战士的豪情;当疫情警报拉响时,夜以继日,守护生命,这是医者 的温情;当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谆谆叮嘱,殷殷关切,这是侠者的柔情。

  某某,某某一医老年医学科主任,省内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从医近 40 年, 17 年前曾在某某抗非典战役中任专家组组长,某某市甲流指挥部首席专家,获得 “抗非典杰出贡献”荣誉。她是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建国 60 年某某市巾帼女杰。

  在同事的眼中,某某主任还保持着年青时高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 事永远身先士卒,干脆利落。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某某一医启动应急响应,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 患者救治专家组,由副院长、主任医师谭小平全面负责,呼吸内科主任肖卫任专 家组组长,老专家某某临危受命,与其他两位主任任专家组副组长。此后,某某 主任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新型肺炎防控临床救治专家会诊中心,一呆就是十几个 小时。

  她的一天是从了解回顾前一天危重症病人情况开始,接着,是通过网络远程 调阅每一个病例的医学影像等检查报告,并听取每个隔离病区治疗小组组长汇报 每个病例的病情变化、治疗进展,救治专家组专家共同商量,决策每位病人的治 疗方案,因为病情进展很快,专家们要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救 治方案。他们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诊疗方案,最后证实与后来湖北省 下发的新版防治指南高度契合,这让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同时,每天的工作量也 可想而知。某某却说,自己没有想别的,医生的任务就在于救治患者,把病人治 好,才能将传染源控制住。

  某某主任介绍,她在西院发热门诊坐诊时接诊过一位 50 岁的患者隐瞒行程,

   在看过他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后,再次耐心询问他是否去过武汉,告诉他检查显示 有问题并请他对自己负责,这位患者才承认去过武汉。她提醒大家,一定不要隐 瞒接触史,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当然,是否去过武汉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黄主任还接诊过一位 60 多岁的 老爷子,他没有去过武汉,每天就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但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 结果,某某团队考虑,老爷子也许在外出的时候接触了新型肺炎患者,于是立即 启动了二级防护级别并向院部汇报。患者发病很快,确诊后就进了重症隔离病房。

  某某主任凭着抗非典时积累的经验和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救治专家组其他 专家们一起研究讨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其制定个体化方案对症治疗,维持 患者脏器功能,2 月 2 日,老爷子从重症隔离病区转入普通隔离病区。

  早在疫情一开始时,某某一医西院启动 24 小时发热门诊,某某主任就主动承 担起大年三十的西院发热门诊坐诊任务,她说:“我作为老年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就必须身先士卒,就像打仗一样,只有我上了,才能带领科室的其他医护人员。” 她也经常这样交待护士长,只有自己在前面带好头,才能影响周围的人。大年初 一、初二,她又出现在老年医学科查房,查看患者的病案资料,给出治疗意见。

  医院开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网上线上线下咨询通道,一天就有上百人向她求助咨 询,面对市民的焦虑她感同身受,只想尽快回答大家的问题,忙起来她连吃饭的 时间都没有。1 月 27 日,医院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她又 来到抗疫前线。结束一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后的她,仍然放不下科室的工作,经常 很晚了还在通过电话与科室的二线医生、护士长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黄主任就没有见过家人了。记者问:“家人担心吗?”某 某说:“因为 17 年前上过抗非典前线,家里人知道我这回又上前线了,都很理解, 也很支持。弟弟是医生也在外地坚守岗位不能回来,家里母亲有弟媳照顾,爱人 一个人去照顾另一边的老人了,儿子他们在武汉没有回来。”家里人都说,会把自 己照顾好,不增加她的麻烦。1 月 28 日,经某某主任儿子牵线,爱心厂家向医院 捐赠护目镜某某个。

   当前疫情防控任务愈加艰巨。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邱院长、 杨书记多次视察,副院长孙亚凌关心关注、副院长谭小平全面负责,救治专家组 的资深专家深夜仍在讨论病案,年轻的主任们责任心强,每一件工作都做到严谨 细致,护士长和一线护士兢兢业业,抗疫前线的点点滴滴,都坚定我们的信心, 黄主任说,面对这场战役,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病人配合,医生护士努力,还 有我们这些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指导,比起 17 年前,现在医疗设备更 先进了,治疗水平更高了,治疗手段更多了,积累的经验更丰富了,只要我们众 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最后胜利!

  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心得 2

  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将要实现第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年,中国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年中国健儿出征东京 奥运等等,对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一年本应充满着喜悦和收获,然而疫情的爆发 及日益增加让我们很多人惶恐不安,在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与其说无聊待不住, 更是为那些奔波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其他工作人及正与病魔作斗争的患者担忧。

  在疫情期间我看到了工作人员不分昼夜的挨家挨户的去了解居民的生活和健 康情况,配送生活日用品,也看到了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同时尽自己微薄之力为一 线捐钱捐物的热心百姓。10 天完工一家医院让外国朋友感到震撼让我们感到骄傲 和安心。央视春晚推出特别节目为武汉加油,在医院里跳广场舞缓解紧张气氛, 每一个举动都在为战胜这次大战加油鼓气。

  在这期间首先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积极配合,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自身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学校这边参加志愿活动,同时可以让家人 朋友不再过于恐慌,或者让他们不信谣不传谣,注意平时的卫生不给国家添麻烦。

  战胜疫情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因为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有广大医护人员辛勤工 作,有广大医务支愿者的大力支持,有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撑!所以我们一定可 以战胜疫情!

  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心得 3

  期末考试结束后,本以为有一个放飞自我的寒假,却不知病毒悄然而至,新 型冠状病毒在中华大地上涂炭生灵,让我们惴惴不安,但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 许许多多的英雄那就是白衣天使,他们逆向而行,迎难而上,让我们放下包袱, 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数钟南山了。

  钟南山,1936 年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 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他的体育也 是相当的出色以至于在 1959 年 9 月首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以 54。4 秒的成绩夺得 男子 400 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当然,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他也参与其中,17 年前,在“非典”肆虐 的关口,他说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 年后,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 的当下,他一边建议公众”不能去武汉”,一边第一时间坐上赴武汉的高铁,奔向 防疫第一线,这个时刻与病毒逆行的人就是年已 84 岁的钟南山。

  最新春节到来的前一周,随着春运大范围开启,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形势陡 然加剧。截至 1 月 21 日 24 时,全国 13 省市确诊病例 440 例,死亡 9 例,1394 人接受医学观察。

  数字时刻都在不断增长着,朋友圈,微信群里真真假假的消息不断游走,忙 着退票,买口罩,取消聚会的人们陷入恐慌情绪。在传染病面前,没有”吃瓜” 群众,只有性命攸关。前方疫情凶猛,但当钟南山院士出现在大屏幕前时,所有

   的躁动和不安平息了许多。

  关键时刻再次披挂上阵的钟南山,嘴里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人莫名心安,因为 他说的话不会有假!很多人一看到他心里就感到”稳了”。

  在这里,我向钟南山致敬,向所有在前线战斗的白衣天使们致敬。

  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心得 4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青阳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细化 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通过“四心四强化”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 控一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守初心强化示范引领。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 守初心、担使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县 个村(社区)党组织先后组织

  4 名党员深入防控一线,协助做好疫情排查、信息收集等工作。县直机关第 一时间在联系社区、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在职党员干部深入主城区个联系 小区,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联防联控”行动,为小区居民保驾护航。

  秉公心强化一线考察。县委组织部成立 5

  个专项考察组,采取谈话调研、实地走访、电话问询等方式,将各级干部在 疫情防控一线的实际表现及时记录在案。加强分析研判,对表现突出、堪当重任 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对冲锋在前、做出贡献的公务员优先晋升职级,事业人员优先评定职称;

   对表现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和青年人才,优先纳入村(社区)“两委”换届推 荐人选。并结合正在开展的优秀年轻干部比选工作,及时发现、储备一批勇挑重 担、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纳

  入优秀年轻干部库,重点跟踪培养,为事业发展储备干部资源。同时,加强 防控一线干部履职监督,对发现的不担当不作为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重暖心强化服务保障。加大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 的关心关爱力度,从党费中划拨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走访慰问战斗在疫情防控一 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补助活困 难的党员、群众。同时,及时落实一线干部待遇补助,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中直接 接触病例、参加疫情防控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

  增信心强化典型宣传。注重发现和挖掘在疫情防控一线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 型和感人事迹,依托各类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并积 极向中央和省市媒体推荐上报先进事迹,持续激发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干部的热情 和干劲,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强 大正能量。

  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心得 5

  最新,我们正式进入了 21 世纪的 20 年代,告别 10 年代的我们无疑都已经成 长了。但新年已至,本该亲戚间开心聚会并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却充满了阴霾。

  最新的开头似乎在与我们大家开玩笑,新型冠状病毒搞的人心惶惶,篮球巨 星科比及其爱女的意外去世则雪上加霜,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最新的期待值。

  许多人都在社交网站上写下“最新,可是我多年前梦中的年份啊”这样的话, 可见大家对最新已经有了失望,与自己理想中的最新似乎有很大的差别。

   不过……有失望,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这个春节让我认识了钟南山院士,让我看到了他的学术精神,了解到了他对 中国的伟大贡献,2003 的非典他在抗疫第一线,现在 84 岁高龄的他,也依旧在 抗疫的第一线,这让我明白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深刻含义,这个春节, 钟南山爷爷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这个春节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在众多社交软件上,官方账 号发的疫情实时状况下总会有人评论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或许这只是评 论者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足以感动人心。每天也都会有许多捐款捐物资的新闻 出现,这说明中国人民都在努力为国家最贡献,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疫情,希望自 己的祖国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这个春节让我明白了为国家的奉献不在乎大小,在于心意,我看到了各个村 子贴出的通知,让人们不要聚餐不要外出,我看到了亲戚们发的朋友圈,全是在 家里蹲的无奈,这无奈中却也包含了对国家控制疫情的盼望。看啊,人民都听从 国家的指挥,不聚餐不外出,万众一心,又怎会没有效果呢?

  今年的寒假不像前两年那样冷,没有下雪,是一个暖冬,但下雨的日子很长, 不过最终还是变回了晴天,阳光明媚,使大地充满了生机。

  相信这一次疫情也会像天气一样,雨过天晴,最终见到阳光。再者说万事开 头难,最新的开头虽然并没有那么美好,但最新接下去的日子一定会充满欢乐的 气息,人人被幸福围绕。

  最后,希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篇六: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The cool breeze blows the maple leaves red, cold words make the strong mature.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 删)

  __观看抗疫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英雄事迹心得(一)

  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面对突发疫情,他呼吁大家 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孤身前往,冲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最 前线。白衣逆行,国士无双,让我们铭记这个闪亮的名字:“钟 南山!”

  我敬佩那面对高官诱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明明 弹尽粮绝依然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我敬佩那面对凶恶的反动派仍 誓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 敬佩。可我心里的英雄,是那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疫情发生的时候,全国各地数万医生奔赴前线,他们不仅是 医生,也是逆行的天使,更是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 家园、保卫长城的长城堡垒。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84 岁 的他,面对国家的召唤,义不容辞前往前线,连日来,了解疫情, 研究防疫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的满满 当当。

   __年,非典肆虐,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 危,奋战在疫情前线,当时 67 岁的他毅然决然地说:“把最重的 病人送到我这来”;同时他顶住压力,公开挑战同行和权威,提 出非典病原不是衣原体,使非典的防治少走了弯路。

  __年,武汉新冠肺炎席卷全国,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 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奔赴疫情第一线。他告诉公众“尽量不 要去武汉”自己却马不停蹄,辗转广鄂。

  他次次奔向那无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以个人身躯撑起万 家灯火;在时代的长河中勇于“逆行”,守护生命,诠释大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我们安居于室,有人却负重前行。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 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向钟南山院士致敬,向所有战斗的白衣 天使致敬!

  抗疫英雄事迹心得(二) 树叶响了,春风到了,新年临近了。一地又一地花团锦簇, 一处有一处诗情画惫。这儿没有夏的热情奔放,没有秋的寂寞慵 懒,没有冬的严寒刺骨,如此闲暇的春日,不得不叫人满心欢喜。

  可是武汉的今天,是个特别的时期,如一声枪响打碎了初升 的黎明,一则新闻明确报道:潜伏已久的新型冠状病毒忽然“袭

   击”武汉。我听后,一惊,担忧地想:往日强盛的祖国,也轮得 到疾病的侵蚀?向街头走去,本应繁华热闹的城市少了一些喧嚣, 多了一份悲凉。母亲告诉我,那是“恶魔”在缓缓降临······

  不久后,我看到一则新闻,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纷纷前往武汉 前线,那边附近一切娱乐活动都予取消,商业倒闭了,市民也都 大批大批地隔离起来,有吃住,有人顾,望着颓坠的武汉,心中 不知是如何滋味,或许心酸,又或无奈。

  换个角度想,不是还有人在奋不顾身地研究考察么?国家发 动紧急号令,党中央,国务院,各领导同志踊跃报名参加抗击“肺 炎”工作,周边的学生,医生,志愿者们,退休的老专家再三要 求打这硬仗。他们身穿白色防护服,冲上前线做有关治疗与排查 工作,从未听说过谁曾抱怨,谁会懈怠。每个人都奉献终身,付 出所有,只为一地安宁,只为更多安心!

  科技人员同时出击,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医护人员作保障工 作,反复攻克难关,力求研究出新药剂,新疫苗,早日打破关隘。

  记者冲了上去,及时询问当时最新情况,尽心尽力安慰当地市民, 为的是平息祖国慌乱的心情。

  危难关头,亿万人民化作亿万星辰,化作一堵实墙,化成一 座钢铁长城,阻碍着病毒侵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亲临无数 昼夜,无论是打到滔滔无边的惊涛巨浪,还是小到细如缥缈的尘

   埃,只要有你们在,他都为之望而止步,永远是我们心中得到“白 衣天使”,永远是我们的英雄,致敬!

  抗疫英雄事迹心得(三) 风雨苦难我们一起走过,辉煌成就我们一起创造。

  ——题记 我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在这个伟大的祖国中还有一群 团结的人民。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重重难关,使祖国更 加繁荣富强。

  他们可能是军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消防员、可能是白衣 天使、还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虽然他们的职业可能不相同,但 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不论是对待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还是__年的汶川大地震又或者是 20_年的非典都 表现得非常团结。

  但在今年,又来了“新型冠状病毒”。它和 20_年的非典相 似,但它要比非典严重的多,而且它正赶上春节,人们来来往往 使它传染的更快更广。面对它中国人并没有退缩,而是把团结互 助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武汉,中国人仅用了十天时间建成了火神 山医院,现在他们又在建雷神山医院。仅仅是十天,就建成了一 所医院,这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

   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包括钟南山都赶往武汉贡献出自己的 一份力,附近餐馆里的厨师连夜给那些医生护士做饭,菜农也连 夜赶来给厨师送菜。还有一些普通的人们在背后默默地为他们付 出。国家也把武汉封了城,我知道这是为了其他地区的人民,我 也知道武汉人可以理解。我相信钟南山和医生们一定能找到适于 每个人的救治方法。对于钟南山我之前并不了解,直到新型冠状 病毒出来我才知道他有多么伟大,我敬佩他,敬佩他的聪明智慧, 敬佩他的不畏艰难,敬佩他敢于和困难作斗争。但我不止敬佩他, 我还敬佩和他一样为疫情做贡献的所有人。

  现在各地区的人民是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钱的出钱,能出物 资的出物资。但像我既不能出力又不能出钱,我能做的就是好好 呆在家里,勤洗手不让病毒因我而传播。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我相信咱们中国人一定能战胜疫情。我 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抗疫英雄事迹心得(四)

  英雄不过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题记

  今年春节,没有聚餐,没有欢笑,连平日里人来人往的集市 都无人问津,大家脸上笼罩着抹不去的哀愁,分明写着“疫情” 两个字。爸爸妈妈时时守着电视的新闻频道,每当确诊人数增长

   一个,他们的眉头便锁紧一分。妈妈盯着电视喃喃自语:“这可 怎么办,越来越严重了……”说着不自觉地将目光移向我。

  从疫情爆发那天起,妈妈每天就不停忙碌——将家中里外都 打扫得一尘不染,每天换着花样做菜,只为让我们增强免疫 力……作为一名母亲,她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我。我敬爱的英雄 母亲!

  疫情蔓延迅速,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就在那危急存亡的时刻, 钟南山院士站了出来!84 岁高龄的他本该在家中尽享天伦之乐, 而他却用肩扛起抗击病毒的重任,他告诉大家“没事不要去武 汉”,而他却日夜兼程地奔赴一线!他的挺身而出,让无数中国 人民更坚定了胜利的希望绿色。我钦佩的英雄钟南山!

  像钟南山院士一样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数不胜数,他们用自 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生的希望。“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 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奋起 抗击病毒的样子,我永远铭记心间!伟大的白求恩精神在他们身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为久 旱的土地带来希望的甘露;他们是“春山暖日和风”,吹散前路 的迷雾,融化冰封的大地。我最可爱的英雄天使!

  随着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物资也紧张起来。“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总有心怀善念的人们,尽己所能地捐献出物资。爱

   心人士积极捐款捐物,平日里闪闪发光的明星也放下光环,尽心 尽力地帮助武汉挺过难关!我友爱的陌生人!

  永远别忘了英雄也不过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罢 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春寒已料 峭,吾惟愿君安!

  抗疫英雄事迹心得(五) “你退后,让我来。” 这句排雷英雄杜富国的话,从他的弟弟杜富民——抗疫一线 人员最终缓缓吐出,“雷场是我哥哥的战场,而医院是我的战场, 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央视的镜头下,他的眼里写满 了坚毅。

  一段解说后,我已是潸然泪下。杜富国是英雄,杜富民是英 雄吗? 肯定是! 英雄一定是兵刃相接吗?不一定。度娘给新时代的英雄二字 赋予了新的定义“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指具有英勇品质的 人。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 的人。”杜富民以白衣为战袍,手术刀为武器,化身为战士,与

   病毒殊死搏斗,驻守在战场的前线,牵起一线希望。而像杜富民 这样的逆行者,还有千千万。

  千千万的医护人员请愿奔赴一线,千千万的志愿者们不离不 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门里是医护人员“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 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22 岁的护士朱海秀, 瞒着父母到武汉支援防疫。记者采访她所在病房,请她通过镜头 给家人报个平安,她拒绝了。她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却说:“我 不想哭,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

  随着疫情的恶化,医疗人手短缺,医护人员累晕的新闻屡见 不鲜,而正是千千万万个“朱海秀”这样的英雄,才有小爱无痕, 大爱无疆!

  门外是城市的守护者们。试问,如果有两个选择,一是两千 元的工资,让你留在疫区清扫垃圾;二是辞职回家颐养天年,你 选哪个?而这个问题,这是某大姐曾面临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 了前者,被丈夫大骂“倔脾气”。正是因为多了这样的“倔脾气”, 每天一百多份的煲仔饭才能送到医院,确保医生们的温饱;正是 这些“倔脾气”,才有四千多人临时车队的组成,确保医护人员 每天正常上下班;正因为倔脾气,才有武汉菜农秦师傅骑了 40 公 里电动三轮给医疗队送来 24 箱新鲜蔬菜。他说,“挑了最新鲜 的,不要钱”。他们是英雄,同时,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普通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 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战争时代马革裹尸的是英雄;动乱时代中流砥柱的是英雄; 和平时代默默无闻,舍身为己的同样是英雄!英雄不论出处,平 凡造就伟大!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 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__观看抗疫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篇七: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在 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当中,关口前移,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可以减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 死亡。在武汉的重症医院里就有这样的一支支插管小分队,冒着风险与死神赛跑,一次次为 患者争取生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麻醉医生。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 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 17 个重症病区。来自同 济医院和各医疗队的 18 名麻醉医生混编成一支插管小分队,两人一组,24 小时三班倒。

  病床上的 肺炎患者 60 岁,有心脏病,几天来在高流量吸氧的条件下,氧饱和度还始终 处于低位,如果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就会因为缺氧造成多器官损害。

  待麻药起效后,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体内储备的氧气维持循 环,她必须要在 30 秒内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气道。

  平时这样的插管动作王晶晶已做过几千次,但此刻,防护服、手套减缓了她的动作,眼 罩、头罩模糊了视线。

  精准快速,几乎在同一时间,护士在导管近端接上呼吸机,患者的氧饱和度迅速提升至 100%。监测仪器上的数据变化和声音提示,插管成功。这次操作她们用了不到 20 秒。

  王晶晶是个 85 后,她总说自己是个迟到的战士。春节前因为曾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位 肺 炎疑似患者,进行了 14 天的隔离。所幸,最终核酸检测为阴性。还在隔离期时,王晶晶就发 出了请战书。

  随着危重症患者治疗关口的前移,这些天让王晶晶高兴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 脱离呼吸机的辅助。

  日前,总台央视记者蹲守在国家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监护病房,真实记录他们和时间赛跑、 攻坚克难的医者仁心。

  周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他要在上午尽早完成一台床边手术,给 一名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 ECMO。

  ECMO 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要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过膜肺氧合,再通过 血泵将血液循环回体内。

  即将被植入 ECMO 的患者是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的 58 岁男性,发热咳嗽已经 11 天,被送 来 ICU 后,立即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几天过去,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医疗 队专家们商讨后决定要提前用 ECMO 干预,防止病人病情恶化。

  特殊时期条件有限,整个植入过程要万分谨慎,这个精细的“生命”平均每分钟要 20xx —3000 的转速,操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致命的意外,大家紧紧地盯着指标数据的波 动,不敢有丝毫松懈。

  手术完成、管路对接、血液引出……生命通道连接成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改善。

   针对 肺炎可能引发的多脏器功能损伤,战斗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 2300 多名医护人员 在一个多月的并肩作战与磨合中,已经达成基本共识,治疗关口前移、提前干预刻不容缓。

  随着目前确诊新增人数的降低, 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重症病房,多学科合作的精准施 治给重生带来更多的希望。

  现在,有数万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武汉抗击 的前线全力以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她们是照亮生命的一颗颗最美的星。今天(3 月 8 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我们一起来 认识两位奋战在抗击 最前沿的女“战士”。

  陈静:火神山医院 ICU 的硬核护士长

  陈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从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到戴鞋套、 洗手,保护每一名进出病房人员的安全是她时时刻刻挂在心头的事。

  除了时刻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对于患者出现的顾虑,陈静也是及时进行安抚。

  治疗中,医护人员还要进行插管、吸痰,对于这样容易暴露的高风险操作,陈静总是抢 着去做。

  陈静曾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埃博拉疫区执行任务,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ICU 里几 乎都是危重患者,有些甚至没法通过语言沟通,她专门针对沟通困难的患者制作了一本《 护 患沟通手册》。

  乔杰:以坚韧温柔护佑生命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院长,乔杰在武汉与团队并肩作战已经 37 天了。2 月 1 日中午, 乔杰接到任务,3 个小时后就率领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国家队赶赴武汉。第二天,进驻华中 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

  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乔杰率领团队仅仅用了 30 多个小时。经过她们的努力,越来越 多的病人已经治愈出院。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又身为妇产科和生殖健康专家,乔杰格外关注武汉孕 产妇的'安全和防治情况。她及时总结孕产妇、儿童 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 到最新的第七版《 肺炎诊疗方案》中。

  在这场战“疫”中,武汉市约有 11 万名医务工作者,另有 4 万多名来自各地的医务工作 者支援湖北,其中女性约占三分之二。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此刻更是“战士”,她 们护佑着生命,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阿姨,您别下床了,卫生间我去收拾!”“谢谢!谢谢!太不好意思了……”

   在火神山医院的病房里,洗消护士吴昊步履匆匆,像这样与年老体弱患者的对话,连她 自己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

  吴昊负责清洗消毒的病区,是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的首个病区。当时为了尽快让病区达 到收治 肺炎患者的要求,吴昊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全力配合施工单位和设备调试人员,收拾 各种建筑垃圾和设备器材的外包装。作为洗消护士,她毫不犹豫当起了病区保洁员,一个病 房接一个病房捡拾垃圾,一袋接一袋往病房外扛垃圾。

  首次“突击”,吴昊一干就是一天多,手磨破了,眼熬红了,但她依然坚持战斗。因为她 知道,首批 肺炎患者接收之前,她必须按标准把整个病区打扫干净、消毒完毕。那一夜,她 几乎通宵达旦,直到首批患者住进病房,她才松了一口气。

  腰酸背痛的她,晚上乘公交车返回宾馆的时候,歪着头靠着车窗睡着了,公交车驶到宾 馆,战友们发现她没下车,返回车上一看,她还没睡醒。“她可能太累了,让她再睡一会儿吧。” 公交车司机说。

  这些日子,她出现好几次这样睡着的事,但从来没有叫一声苦、说一句累。一天晚上 11 点多,几天没给家打电话的吴昊,突然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问她在火神山医院的情况。

  “就跟以前一样,就是照顾患者,一点都不累!”她忍着全身酸痛这样告诉家人,说完“美 丽的谎言”,吴昊的眼泪不由流了下来。

  抗疫当前,战斗在火神山的吴昊和战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战斗着。50 多岁的护士 长陈红,白天往污染区搬运了 40 床新被褥;每天去病房为患者输液的护士姐妹们,透过满是 雾水的护目镜,为患者输液;下夜班的姐妹们,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长期挤压留下深深的压 痕……

  每天,吴昊都要进入污染区打扫病房卫生,为每一个房间喷洒消毒剂、扫地、拖地、收 拾垃圾,一个病房至少需要 10 分钟,整个病区收拾消毒完,需要两三个小时不停歇。往往还 没有忙完,吴昊已是汗流浃背。

  病房的患者看着吴昊每天去打扫房间、收拾卫生间,都很心疼她。不少患者称赞她是“天 使保洁员”。“小吴,等我好了,希望能留下来做义工帮你分担点儿,你太辛苦了!”一名患者 说。

  3 月 1 日早上 10 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 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做准备。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 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 期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足不同人对发型的 需求。”

  周朝辉今年 41 岁,周海文今年 33 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 师。2 月 14 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马上报了名。“我想为武汉 防

   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 了名。

  周朝辉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 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紧张。但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 门都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 朝辉说,如果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目镜。

  只要抗击 前线的人需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 们会在早上 7 时 50 分左右出门。每次给一个人理发大概要 10 到 15 分钟,为女性理发需要更 长时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 60 个人,回到住处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摘 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2 月 29 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到了 9 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你只 用保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们在家都会很开心……”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 每天接触的都是抗击 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外面住。”

  “ 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 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 做力所 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周海文说:“等 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 期间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相关 :

  1.2020 年 期间的励志语录

  2. 期间线上课堂心得体会

  3. 期间停课不停学心得体会

  4. 期间学习心得体会

  5.2020 期间在家上 课作文

  6.2020 期间励志语录

  7. 期间 课教学反思

  8. 期间最燃励志语录

  9. 期间励志语录集锦

  学生 期间停课不停学心得

  期间上 课心得体会

   关于 停课不停学的心得体会 期间线上教学心得及收获 关于 期间上 课的心得体会

  

篇八: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If you insist, you will shine. Time is an invincible weapon. It can gather arms and sand into towers, making the impossible in life possible.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__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五篇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一) 40 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 7 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 (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 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 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 3 层手套, 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 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 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 10 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 10 多年。__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 理技能大比武,勇夺 3 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 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 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 39 床就收治了一 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 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 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 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 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 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 85 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 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 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 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 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 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 了 38.5 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 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二)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 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 月 14 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 专家。17 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 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

  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 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 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 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 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 SARS 病房主任,收 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 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 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 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 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 1.9 万多名重症专业医 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 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 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

   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 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 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 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 50 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

  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 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 望你早日归来。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三)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 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 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 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 25 床前。由于病情危 重,已经在 ICU 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 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 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 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 50 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 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 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 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 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 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 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 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 18 个年头。__年, 25 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 年后,曾经 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 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 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 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 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 妈妈。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四)

  今天(3 月 16 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 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 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 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9 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 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 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 科主任。从 1 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 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 50 多天,他奔波在 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 巡查 5 家医院的 ICU 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 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 9.84 天,很多患者病 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 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 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 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 都自己上。

  记者拍摄的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 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跨洋

   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 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随着治愈 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宝贵 的时间。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心得 (五)

  3 月 7 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 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 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 整待命。

  从 2 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 岁的唐晓培在东 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 ICU 工作 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 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 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 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 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 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

   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

  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 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 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 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 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 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 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 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 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 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 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

  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 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 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 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观后感 报告会